2025年8月28日牛顾问策略,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历史转折的一天。
经历了前一天的短暂超越并回落,终于在这一天彻底击败贵州茅台,坐稳了“A股新王”的宝座。从消费到AI硬核科技的王超更迭,引发全网沸腾——“寒王上位”,成为投资者社交平台中的热词。
即便寒武纪市值也仍然不及贵州茅台的一半,但不影响这一事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深远影响。这场戏剧性的登顶与回落,不仅是资本的情绪切换,更是一家连续亏损八年、靠国产替代叙事撑起五千亿市值公司的现实隐喻。
AI概念股龙头的如虹气势,呼应了最近几年全球市场对AI厂商的热捧,大洋彼岸的光芒让苹果谷歌微软等明星企业都黯然失色。这种不断被确认的趋势反而让投资者倍感煎熬,一位寒武纪的机构投资者向互联网评坦言:“我们就像站在火山口跳舞的人,既害怕错过喷发的壮观,又恐惧被岩浆吞噬。”
“天才兄弟”与他们的寒武纪梦
寒武纪的背后,是一对来自江西的学霸兄弟——陈云霁与陈天石。哥哥陈云霁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进入中科院计算所,成为“龙芯”团队最年轻的研发人员;弟弟陈天石似乎复刻哥哥路径,16岁入读少年班,随后攻读完计算机博士。
但实际上,弟弟的经历更加跳脱,这或许也是选择创业的性格动因。陈天石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后,却一度沉迷游戏、多次挂科,甚至险些留级。他曾公开自嘲是“学渣”,大三时因成绩不佳,一度考虑换专业,最终竟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转向计算机领域。
2010年,仍在中科院担任研究员的兄弟俩在一次内部报告中首次提出研发AI专用芯片的构想。“那时没人看好这个方向,”兄弟俩后来回忆,“我们像在黑暗中独自摸索。”
2016年,陈天石与兄长共同创立寒武纪,公司取名“寒武纪”,寓意生命大爆发——他们希望AI芯片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纪元。有媒体曾充满宿命感地评价陈天石:“他的创业就像抽签,随手一抓,抓到的就是AI芯片这张天选之牌。”
2017年,寒武纪迎来首个高光时刻: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其1A处理器发布,寒武纪一夜成名。但好景不长,华为很快选择自研芯片,寒武纪被迫转型,全力进军“云—边—端”全栈布局。
转型之路的艰辛漫长远超之前的设想。尽管2020年登陆科创板时市值即破千亿,寒武纪却连续八年未能实现年度盈利。直至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才首次实现单季盈利2.72亿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跃至3.55亿元,营收同比暴涨逾4300%。
业绩陡峭上扬引发市场狂欢,但也招致质疑。有投资者尖锐指出,尽管寒武纪一季度账面盈利3.55亿,经营现金流却为-13.99亿元,存货规模从去年17.74亿急剧攀升至27.55亿元,涨幅2038%。“赚的利润全变成库存,这不是健康信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
更令人不安的是其估值:寒武纪市盈率(TTM)超4000倍,市净率高达89倍——意味着按当前盈利速度,投资者需四千年才能回本,要知道华夏文明也才有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英伟达”?国产替代,还是资本游戏
寒武纪股价暴涨的真正推手,是“国产替代”的强烈市场预期。
随着美国芯片出口限制持续收紧,英伟达高端芯片对华供应屡受阻挠,国内科技企业纷纷转向本土芯片供应商。2025年初国产大模型发布潮推开,更是极大刺激了算力需求。
“我们交易的不仅是企业价值,更是一种战略信念,”上海某私募基金科技分析师对互联网评表示。“哪怕寒武纪当前利润不足以支撑估值,但它代表了自主可控的可能性牛顾问策略,以及由此而生的垄断性,这就是价值所在。”
甚至在公司发布风险提示、澄清“订单暴增不实”后,投资者仍持续涌入。寒武纪已成为某种符号——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希望寄托。
尽管被冠以“中国英伟达”之名,寒武纪与这家全球巨头的差距依然显著。
寒武纪真正面临的是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寒武纪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在技术积累、生态完善度和市场占有率方面有很多差距。
英伟达市值超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个寒武纪;其毛利率常年维持在70%以上,而寒武纪去年云端产品线毛利率为56.69%。更大的差距存在于软件生态:英伟达凭借CUDA构建起近乎垄断的开发者体系,寒武纪仍处于生态建设早期。
寒武纪新一代思元590芯片据称性能可达英伟达旗舰产品性能的80%,并在特定场景能效领先但其研发投入规模远逊于竞争对手:一季度寒武纪研发开支2.73亿元,同比增61%,而竞对企业同年研发支出大都在几十亿元量级。
“专用芯片虽在部分场景表现优异,但通用性和生态支持仍是短板,”上述机构投资者指出。“能否构建出强大的软件开发生态,是其能否实现长期价值的关键。”
不仅如 此,当下AI芯片赛道聚集了多家实力企业,如华为昇腾等实力强劲的巨头,竞争异常残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后者依托全栈自研能力和集团资源,已在多个政府及企业级项目中落地。
谁是赢家?资本狂欢与兄弟分途
纵使前路崎岖,也很难影响到这场资本狂欢中赢家的心情。
在这场盛宴中,早期投资者已成为最大赢家。创始人陈天石持股市值超1640亿元,跻身中国科技富豪顶尖阵营,被誉为中国科技行业新首富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不只有机构投资者真金白银押注寒武纪,个人投资者对其前景也持续看好。引人注目的是,知名“牛散”章建平也出现在前十大股东名单,持股市值约83.5亿元。这些个人投资大佬的加入,进一步推高了市场对寒武纪的关注度。
无独有偶,知名海外投资机构高盛已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至1835元,对应市值近7700亿元。而寒武纪45亿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已于8月中旬获得上交所批准。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这些资金全部投入AI芯片和软件研发。
不过暴涨过后,寒武纪的投资门槛已经逼近三十万,散户和小投资者已经很难参与到这场盛宴之中。有市场人士直言,资金其实是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并非真正看好其业绩。最终的落幕与立场恐怕只是,大鳄们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然而在这片喧嚣中,一个沉默的身影尤为值得注意——联合创始人陈云霁并未参与公司运营,而是留在中科院计算所任副所长,继续学术道路。兄弟俩的不同选择,仿佛寓言般指向了商业与学术、快速回报与长期价值之间的永恒较量。
一位投资人朋友对互联网评如此评价:“学术钻研十年,发现论文不如融资来得快;创业九死一生,却靠资本的狂热,一夜翻盘。这种黑色幽默的人生轨迹,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寒武纪时刻,还是泡沫时刻?
纵使前路崎岖,也很难影响到这场资本狂欢中赢家的心情。
在这场盛宴中,早期投资者已成为最大赢家。创始人陈天石持股市值超1640亿元,跻身中国科技富豪顶尖阵营,被誉为中国科技行业新首富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却又从不简单重复。寒武纪的市值狂欢让人不禁想起地质学上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那个距今5.4亿年前,生命形式突然多样化的神秘时期。
今天的资本市场同样见证了一场“爆发”:一家连续亏损8年的企业,在AI浪潮与国产替代的双重叙事下,一跃成为市值5200亿的巨头。交易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既是投资者对技术自主的信念投票,也是人性贪婪与恐惧的精确刻度。
客观来讲,寒武纪的崛起受益于一个完美时代窗口:中美科技竞争、大模型算力需求、政策全力扶持——但这些因素都不保证可持续性。
地质记录显示,寒武纪大爆发后,绝大多数新诞生的物种都走向了灭绝。而在资本市场的演化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也总是伴随着无数泡沫的诞生与破灭。
当陈天石的个人宿命与时代宿命、资本扩张离奇一致时,无可阻挡的新王登基就应运而生了。
在8月28日这一天,寒武纪真正坐稳了股王宝座,同时也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场狂欢,究竟是中国芯片产业真正迎来了“寒武纪时刻”,还是资本热钱催生的又一场幻觉?
互动时间到
聊聊你对AI芯片赛道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互动
最具深度科技新媒体
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
UC订阅号、企鹅媒体平台、QQ订阅号、
网易客户端、搜狐客户端、凤凰客户端等
全网覆盖250万高端科技读者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