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举办“生态公益 科技同行”为主题的公益诉讼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多名市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等参加,切身感受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成效。
与会人员参观了三分院综合展示馆,全面了解三分院检察工作。在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他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体验。第五检察部和技术人员在现场演示了水质检测、土壤检测、药品检测流程,使用专业仪器对水样、土壤、药品进行快速分析,沉浸式体验快速检测工作。
在数字检察指挥中心,与会人员通过现场无人机航拍、实时影像传输等技术粤友优配,查看华益村公益林生态修复情况及华志路公益林抚育情况,了解三分院办理的一起非法毁林占地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成效。该起案件于近日获评市高院、市检察院联合发布的环境资源公益诉讼优秀案例。
近年来,三分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立足自身的“跨”和“专”优势,以“守护海洋”“河长+检察长”等专项活动为抓手,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办理了全市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案、首例“洋垃圾”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首例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等涉及土壤、地下水、河流、大气、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各类案件,积极开展长江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专项行动,多起案件获评最高检、上海市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充分发挥了检察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作用,为服务保障长三角生态环境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检察力量。
三分院积极探索不同程序的办案模式,充分运用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刑附民公益诉讼、支持起诉、诉前磋商+司法确认等手段,为公益保护提供更符合案件特色的程序机制。同时,结合不同责任承担方式实际的合理性、当事人的履行能力等因素,通过制定的“一对一”的修复方案,对生态环境资源损失进行救济,以多元化司法请求实现恢复性司法理念,充分保障社会公益。
链接:非法毁林占地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回顾
在该案中,涉案公益林占地约85亩。2021年7月和9月台风期间,涉案林地形成大面积积水,多家养护单位在明知积水情况且具备施救条件的情况下,均未采取排水等救护措施,致林木浸水曝晒长达十数天,1000余株树木受涝死亡。养护单位之一的法定代表人在未申请临时使用林地许可和林木迁移许可的情况下,联系三家渣土运输公司在林地上非法倾倒填埋工程渣土,填土量达8万余方并从中非法获取渣土处置费,非法迁移树木行为又造成近2000株树木死亡。经鉴定,生态修复费用2100万余元,生态服务功能损害价值47万余元。
2023年4月25日,三分院成立专案组立案办理,查明公益林养护责任主体,不但追究了积极作为行为人的侵权责任,还追究了养护单位怠于养护、疏于监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并通过全链条溯源调查,追究了多家渣土运输处置单位的责任和份额,由其在非法倾倒渣土量的范围内对土壤修复承担连带责任,体现了“精准起诉”。
2023年8月15日,三分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公益林养护单位、渣土运输处置企业等七被告赔付生态损失和修复费用,并提出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获法院全部支持。目前案件赔偿款已执行到位,涉案林地已修复完成粤友优配,并打造成了林业林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实践基地。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